- Published on
分心不是你的敵人,它只是在提醒你:你渴望達成的目標,藏在不舒服中
人類的本能使人遠離痛苦,擁抱歡愉。但本能無法告訴你,你擁抱的歡愉是讓你接近或遠離你的目標。
要寫報告,手卻自動打開 IG;準備讀書,卻去翻零食櫃;說好只看一支影片,最後滑到半夜。這是你我的日常縮影。 與其貼上「我很廢」這種殘酷的標籤,不如承認一個事實:分心來自不適感。那股說不上來的煩悶、焦慮、害怕、無聊、孤獨……才是讓注意力逃跑的主因。要想達成任何會讓你感到不適的目標,就得面對不適。
即時快感成癮
當我們習慣用即時的快感來麻痹內心的痛苦,我們的大腦便形成了「不舒服→ 找刺激」的循環,這就是成癮。
你打開要交的作業,卡在第一題,腦袋一直想不出該怎麼寫。於是你點開手機,刷到可愛貓咪,焦慮暫時消失了。兩小時後,焦慮又回來,而你的空白作業依舊還在桌上。不是你爛,是大腦很誠實 - - 即時快感會迅速鎮痛,久了就容易變成習慣化的「不舒服→找刺激」循環(這就是行為成癮的影子)。
光靠刪 App、砍螢幕時間,只是換一個分心對象,治標不治本。但有一些事情,可以讓我們戒除成癮。
S.T.O.P流程
我用一個一分鐘的流程,快速把注意力拉回來:
- S(Stop)停。 想滑手機的瞬間,先停 10 秒,深呼吸。這一小空隙,就是在練習正念,把自動反應按下暫停鍵。
- T(Take a look)看。 掃描身體與環境:肩膀是不是緊?桌上是不是太亂?旁邊是不是很吵?有些分心其實只是環境干擾,先把外在雜訊降到最低。
- O(Observe & Ask)問。 我現在是在逃避什麼?這股不適感是焦慮、恐懼、無聊,還是孤獨?這一步同時在做情緒調節:把模糊的不舒服具體命名,情緒強度自然會下降。
- P(Proceed)做。 不用挑戰高牆,只搬走一顆石頭。 例如:報告焦慮 - - 先寫三個要點就好;孤獨令人難耐- - 傳訊息給一位朋友,問他最近過得如何。每次你用行動來回應不適,而不是逃避回應,自我效能感便會增加,下一次就更不容易陷入分心當中。
常見問題
很多人卡在 Stop,是因為把「找根源」本身變成了拖延。記住:拖延常常不是時間管理問題,而是情緒管理問題。別把時間都花在自我剖析上;限時 5 分鐘,然後一定要執行一個小行動。你會發現,行動本身就會把情緒帶回可控區間。
另外一個常見陷阱,是把分心包裝成療癒:「滑一下可以舒壓啦。」如果真的想放鬆,你可以換一種不靠快感的方式:起身喝水、伸展 90 秒、到陽台呼吸三口新鮮空氣等等。這些才是能有效調節神經系統的手段,而不是讓自己太簡單獲得快感。
當然,也別把所有分心都怪在心理太弱。當你坐在一個吵鬧的空間中,分心也是正常的。此時可以先處理環境(關掉多餘分頁、戴上耳機、把手機放遠兩公尺),再處理內在(情緒命名+小行動)。這樣的雙軌策略,能同時鬆動行為上的慣性與情緒上的拉扯。
如果你持續用小行動來回應不適,便會悄悄長出另一種肌肉:心理韌性。韌性不是天生的,而是一次次願意在不舒服下行動鍛練出來的。你今天打了 50 個字、明天寫出一段大綱、後天寄出一封詢問信 - - 這些都是「我做得到」的證據!未來在遇到痛苦的時候,你依舊能行動,不被負面情緒左右。
最後,提供你幾個今天就能用的小工具:
把這三句寫在便條上貼桌邊:我在逃避什麼?這份不適是什麼情緒?我下一個小行動是什麼?(正念+情緒調節的快速啟動)
設一個 25 分鐘番茄鐘,只做一件事。完成後休息 5 分鐘,再決定下一輪。這能有效避免「負面情緒 → 拖延」的連鎖反應。
每天睡前記錄一條「我雖然____,但我今天做了____。我很棒!」。這是自我效能感的存款。
若發現自己一沒勁就想刷短影片,替換成微小的運動,像「走路 3 分鐘+伸展 」。用身體動態打斷那條「不適 → 即時快感」的習慣,讓行為成癮的迴路慢慢被取代。
總結
分心不是缺陷,而是一種訊號。當你用正念按下暫停、用情緒調節把不適講清楚、用行動應對它、讓自我效能感日積月累,你將會知道你有多厲害。專注不是硬撐出來的,而是一次次在不適裡,選擇對抗並行動,自然培養出來的。今天就試試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