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Published on
你可能一直用錯方法閱讀論文 - 談螺旋式閱讀法
在碩一的時候,我曾讀過一篇極難理解的論文,光是要理解一小段落就花費我數小時的時間,整篇論文讀到一半就花了我超過一週的時間。當時我被要求上台報告這篇論文,就準備了一份投影片。
原本我是信心滿滿,覺得自己已經讀懂其中很多東西,也花了很多時間準備投影片,相信台下的觀眾一定會滿意。結果卻出乎預料。觀眾聽不懂,教授問問題我也答不出來,過程慘不忍睹,就好像我是前一天才開始讀論文,再把一些知識點隨意貼到投影片當中一樣。
在那許久之後,我偶遇到一本書,書中教會我一個讓我大幅提升閱讀效率,再也不會被一篇論文綁架許久的技巧:螺旋式閱讀法。
什麼是螺旋式閱讀?
螺旋式閱讀是一種特定的閱讀方式。他並不要求你一次就把整篇論文從頭到腳讀懂,反而是希望你讀好幾遍,由淺入深,先抓大框架,再依次加入細節。具體來說分成幾個層次:
第一層|定位(3–5 分鐘)
目的:判斷值不值得讀。 具體:看標題、摘要、目錄/小節標題、圖表、結論/討論。
第二層|骨架(10–20 分鐘)
目的:建立大綱與語彙地圖。 具體:快速掃讀每節開頭與末段,圈關鍵定義、符號、命題。
第三層|逐漸精讀(10 小時)
目的:讀能夠支撐主張的核心段落。 具體:鎖定方法、核心定理/證明。理解實驗設定與主要圖表。慢慢在骨架上長出枝葉。
第四層|將論文內化(永久)
目的:把「看懂」變成「能用」。 具體:嘗試複現/實作論文內容,或者應用論文概念至其他地方。
螺旋式閱讀的精髓是:每一次閱讀都嘗試理解自己能理解的部分,並跳過暫時無法理解的部分。跨出舒適圈,並以產出來檢驗閱讀的成果。
這樣的閱讀方式能讓你擺脫完美主義,專注在進步跟搞懂文章內容,同時也促使你去思考自己不懂的內容。新的方法,讓你不再因卡住而停滯不前。
常見錯誤
必須確保每一次閱讀都比上一次懂更多東西,而不是被那些以前不懂的東西給打倒。所以最好每次閱讀都做一些筆記,主動閱讀。
決定死線是重要的。如果沒有時間限制,那你就沒有動力來讓自己學會那些辛苦的概念。如果時間不夠,即使沒有讀很多次,至少你的報告當中也不會雜亂無章,頂多是缺乏細節。
總結
其實螺旋式閱讀可以廣泛應用於更多閱讀場景當中,像是讀一本書,或是做一整類的主題閱讀。之後再來探討該如何將此概念擴增,與其限制。